112年家庭照顧者相關領域博碩士論文獎得獎名單出爐!

112年家庭照顧者相關領域博碩士論文獎,謝謝同學們的踴躍來稿,也謝謝委員們努力的審查。
非常恭喜以下得獎人!家庭照顧者的權益與需求有您看見,真好!
得獎者將於2023年家總年度研討會進行頒獎與發表,敬請期待後續的研討會資訊公布。

★ 112年家總博碩士論文獎 得獎名單 ★
博士組
優選:
✓《育有特殊兒工作媽媽的斷裂經驗: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徐惠蘋(指導教授:陳芳珮博士 、陳正芬博士)
審委評語:
徐惠蘋的〈育有特殊兒工作媽媽的斷裂經驗:建制民族誌研究〉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透析台灣早期療癒體制如何不是陪伴/協助/服務,而是讓照顧更為沈重的母職經驗。
從家庭照顧者運動的角度看,這篇論文是一位家庭照顧者的發聲,是照顧特殊兒童的媽媽現身的自我書寫。但這篇論文沒有淪為自怨自艾的抱怨文,相反地,長年的辛苦成為她的田野經驗,更化為她對破碎化照顧體制的敏銳批判力。她指出醫療如何建構兒童發展的時間性,讓媽媽集體陷入「落後」的焦慮,同時建構了「積極媽媽」的規訓。
醫療、社福與教育三個體系的不協調導致家長及孩子成為了系統利益競爭剝削的對象,孩子的照顧最終仍需要家長自己想辦法解決,形成體制失靈的狀態。透過建制民族誌,媽媽日常的照顧勞動得以被書寫,徐惠蘋與其他受訪者作為媽媽的辛苦得以被看見,並以「跨域銜接」命名這群媽媽的勞動,捕捉她們在制度陰影處卻一直為制度而努力的母職工作。這篇論文代表著家庭照顧者對服務體制的抗議,也為家庭照顧者成為知識生產者開闢出一條道路。

佳作:
✓《照顧失能老人的家庭協力:交織觀點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廖瑞華(指導教授:周碧娥博士、林文蘭博士)
審委評語:
本研究以交織觀點探究不同社會位置的照顧者的經驗差異,由同一性別在階級、世代的交織,呈現對家及照顧實踐經驗的差異,確實有助釐清高齡社會中複雜的照顧分工關係。
研究以竹縣城鄉之間家戶經濟所得及成員勞動型態的差異,試圖呈現城鄉社會,家人主要照顧者的特性、照顧分工與協商、以及照顧認知與實作的差異,切入角度具脈絡及特色。本研究之分析依其研究目的,分層(主題)呈現,個案情境分析完整,惟「交織性的分析可更完整。本論文之文字及敘寫流暢,結構亦稱完整,研究命題具時代性,資料蒐集地理場域亦具意義,結論亦具相當參考性。

碩士組
優選:
✓《照顧倫理的轉變: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鄭芮欣(指導教授:林文蘭博士)
審委評語:
本文核心提問為: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作者以照顧倫理為主要理論視角,從何謂「好的照顧」為出發點,精彩呈現家庭照顧者價值與照顧倫理四個面向的交相影響。
作者同時點出,照顧管理作為一種新型態的照顧倫理,對家庭照顧者的益處與限制。此外,本文提出照顧投資的概念,指出家庭照顧者積極投資、並將照顧經驗轉化為未來在長照產業的機會,呈現了家庭照顧者的能動性。
本文理論運用得宜,結合歷史資料與家庭照顧者實作經驗,實踐台灣照顧倫理的本土理解,是一篇兼具理論、實務與政策建議的文章。

✓《曾有自殺意念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經驗探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王雅蘭(指導教授:王明聖博士)
審委評語:
王雅蘭的〈曾有自殺意念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經驗探究〉透過九位有自殺意念的家庭照顧者進行生命史訪談,呈現出這群曾瀕臨崩潰的家庭照顧者的生活世界。
這無疑是一個沈重的議題,也是群不容易接觸的家庭照顧者,更是現有長照政策「漏接」的群體。王雅蘭的田野調查紮實,透過生命線與生態觀點的架構呈現這群被忽略的家庭照顧者經驗。更重要的是,她的研究與現行政策形成重要的對話與辯論。
現有家照政策以長照基金為由,限制家庭照顧者必須使用長照服務,王雅蘭所呈現的九位家庭照顧者經驗清楚地駁斥這個限制,因為瀕臨崩潰而有自殺意念的家庭照顧者尚缺乏求助行為所需的照顧者認同,也缺乏可以陪伴的專業人員作為資源引入的橋樑。在長照只服務使用服務的照顧者的行政思維,讓陪伴與關係建立成為一線社工在現有體制下不被允許的服務,讀完這本論文的讀者會深刻體驗現有政策的荒謬。

佳作:
✓《長期照顧機構住民住院對家屬之壓力與因應行為研究》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長期照護碩士班碩士/郭翰霖(指導教授:邱怡玟博士)
審委評語:
本文提問明確、架構完整、立論清晰,引領讀者瞭解家屬面對機構住民住院時,所產生的壓力型態、因應行為與影響因子,研究結果可供臨床人員針對家屬,進行主動關懷。此外,作者對於長照2.0的政策建議,如機構成立主要照顧者培訓班或支持團體等,亦回應目前國內對於高齡者住院衍生的照顧議題討論,兼具實務與政策的意涵與重要性。

✓《同志兒子照顧者如何不/可能?男同志與照顧者交織之生命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胡哲瑋(指導教授:王增勇博士)
審委評語:
本文的提問是:「在華人社會異性戀主流的孝道文化脈絡中,同志兒子照顧者的身份認同歷程、照顧過程與生活實踐為何?」透過此「同志兒子」與「照顧者」交織身份的議題探討,拓展了家庭照顧者研究的多元性別視角。藉由五位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作者精準剖析孝道倫理影響與回應策略。同時,作者更倡議多元性別敏感度的長照服務體系,對於支持兒子同志照顧者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結果對增進家庭照顧者的不同認識與福祉,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影響。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護過程之相依性與憂鬱程度相關性探討:兩年縱貫性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江迎秀(指導教授:徐亞瑛博士)
審委評語:
照顧失智家人是特殊且漫長的生命歷程,本研究透過兩年縱貫性研究發現:失智家人和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越越好,照顧者憂鬱程度就越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者的相依關係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照顧者憂鬱程度則逐漸上升。本論文研究成果具有實務工作參考價值,從家庭動力的角度評估與介入,並將時間因素納入整體考量,更能提供失智症家庭照顧者適切的協助。

2023.11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